​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2)

2016-09-22 刘锐锋 内德福教育 内德福教育

1

前文提到核心习惯之重要性及其原理。我给那位妈妈的建议是先确定孩子的核心习惯——一进家门后的第一件事!目的就是通过这一件事,让孩子固有的神经认知通路微微改变一个流向,后面的行为将会发生渐近性的改变。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前两天竟然出奇地顺利!


而第三天,由于孩子有一点儿小情绪,急于求成的妈妈没压住火气,说了孩子的很多不是(通俗地话是翻旧帐)越说越气干脆让他自己做作业了,动画片儿你也别想看了。但是,熊孩子可不是一天两天炼成的,妈妈的方式早已经不存在威严或权威性了。


这本是一个很平常的场景,严格来说并没有合理不合理之分。但接下来的妈妈所做的事就是错误的了,取消每天的小享受,她想把孩子“打造”得回家就写作业,一切按时按点,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正如之前沟通时所言“我要改变他”。


有的孩子会在默默忍受中对抗,而有的孩子就会见机行事斗智斗勇了。

然后,“投降”的是大人,一切回归从前,别无二致。

策略不对,方法和努力都是反作用力。


2

妈妈始终没放下“改变他”的想法。认知决定行为,基于“改变他”的强烈动机,我们观察孩子的行为的视角就有了外在“标准”——你应该是按我的要求来!但小朋友的大脑发育阶段决定着他的反应模式是基于边缘系统,对外在要求的本能反应是防御和排斥。这是亲子沟通问题上的通病——对着孩子的情绪讲道理。


而更为现实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我通过改变我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换成实际的问题就是“我通过改变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来帮他建立新的好习惯”


比如,在前两天孩子做得非常好(鉴于之前孩子的习惯,这个标准要降低到他能换好鞋子坐在桌前就非常好了),妈妈要通过奖赏原则来强化这一过程,正强化让孩子得到认同与激励,以巩固新的神经通路。


其实,即便我们不懂得任何心理原理,孩子的好行为得到及时到位的奖赏也是人之常情。否则,在诱因再现时,孩子的坏习惯必会“死灰复燃”。


2013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查尔斯·杜希格先生研究发现:习惯从来不会消失,它蛰伏在大脑的基底核,当正确的暗示和奖赏出现时,它会再次出现。失忆老人能找到回家的路,老鼠能在巧克力的诱惑下进出迷宫,都是这个道理。老习惯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新习惯替代了。


这就是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插入新的惯常行为,就能以新习惯代替旧习惯。


3

在学习方法讲座以及在一些官方的学前教育联盟论坛中,我都会提到习惯建立的规则: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辩证法。建立习惯要消耗自律值,所以要一个一个地来,积少成多。而形成一个习惯历来有“21天”的建立期和“三个月”的巩固期的说法,所以要慢慢来,不能急躁,稳定地形成并巩固,慢则是快。


说到自律值,必须要提到“人的自律值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是一个定值”这一原理。

这样的心理实验非常之多,尤其以奇普·希思的“食物感知”(胡萝卜实验)和Roy Baumeister(不知道怎么翻译合适)的实验最为经典。


来来来,小伙伴儿们,现在开始3小时内不能进食。3小时后来到实验室,哇,这里香气扑鼻让人口水欲滴,原来实验室中间桌子上摆着两只大碗,一只碗放着巧克力样品以及热腾腾的巧克力曲奇饼,另一只碗盛着一堆胡萝卜。


肚子现在正有饥饿感,实验人员还在那里念实验说明,口水只往肚里流啊。


还是不让吃饼,小伙伴儿们还被分成两组:一组分到两三块饼干和几块巧克力糖,但没有萝卜;另外一组必须只吃胡萝卜,还得吃完,还得看着人家吃巧克力曲奇饼人吃。一边吃着兔子的美食一边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吃饼干,何等诱惑啊?而吃饼干的只有美滋滋地享受了,谁稀罕你的胡萝卜啊。


工作人员此时宣布:第一节实验结束了!

What?骗我们饿了3小时来啃胡萝卜?


第二节实验正式开始:接下来咱们测试几道智力题,看看擅长解决难题的到底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这套说辞是为了让这些大学生认真对待,全力以赴,事实上,这些谜题根本无解,嘿嘿嘿~)


实验结束。开怀畅享巧克力饼干的小伙伴儿们,无须克制,在解题的环节平均花了19分钟,认真努力地尝试了34种方法。 


啃胡萝卜的小伙伴儿缺乏耐性,画了8分钟就不干了,连巧克力饼干组成员的一半时间都不到,而且只试过19种方法。为什么这组学生这么快就放弃了呢?

答案:因为他们用光了自我控制力。

(吃了兔子的“美食”,还身心俱受挫啊,哈哈哈~)


类似的实验很多很多,也就有被反复证实的数据。控制力终会耗尽,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认识。至此,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你的闺蜜有了委屈你要当好倾听者甚至让她在你面前哭一场了吧,因为压抑情绪就意味着消耗了有限的自控力,对其后的决策会有不理性的成份。


有人把自律值比喻为“精神肌肉”,无论是创造性思考,集中注意力,压抑本能冲动,还是面对挫折百折不挠,都需要“精神肌肉”的支撑。换句话说,耗尽自我控制力,也耗尽了巨大改变所需的精神力量。


所以,那位妈妈不但忽略了奖赏规则,还想一次性把所有的好习惯都建立起来。不让吃东西要消耗自律值,不让看动画片要消耗自律值,让写极不情愿写的作业又使自律值大幅下降,如果孩子坚持不下去而贴上“懒惰”、“不听话”的标签,这得有多冤。因为自律值已经消耗得他不堪重负了,真实的情境往往是:看似懒惰,实则精疲力竭。 看似懈怠,实则有心无力。


所以,习惯的建立必须把握的辩证法是: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4

那么,问题来了。自律值不会提升吗?为什么有的人习惯那么好,那么有自律呢?


其实,当我们建立起一个习惯,使之成为潜意识行为,“每天到家先写作业再玩”就象早上起床之后洗漱一样自然,这时候根本就不会再消耗自律了,也就是说,习惯建立起来以后,自律值又会回升到之前的水平,可以用于再去建立新的习惯了。


这就又得引起另一个话题:学校的意志力训练是否有用?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美国的KIPP(“知识就是力量项目”)项目,其治校理念当中就有很重要的一条是关于自制力提升的。比如,强迫孩子上钢琴课或参加体育锻炼,并非要培养音乐家或球星,而是培养自我约束的力量。“当你学会强迫自己练琴一小时或长跑15圈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培养自我约束的力量了。一个能跟着球跑10分钟的5岁幼童,长大后一定是一个按时做功课的六年级学生。”


这听起来似乎和“人本主义”相左,但深入分析原理的人才会明白其中“度”的把握。科学理念是机械和中性的,关键是我们,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怎样温情而坚定地去执行。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