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

2016-09-26 刘锐锋 内德福教育 内德福教育

本文适合家有学童的家长、青少年以及教育工作者阅读。

1

前两文中我们提到了:核心习惯、延迟满足、奖赏原则、自制力(自律值 )、习惯建立的辩证法等概念。


但有朋友留言问:要培养孩子的哪些好习惯?

的确,要培养的好习惯太多了,难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孩子的个性特质是有差异的,有些“好习惯”的说法也是相对而言,并非“拿来主义”都适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年级都有相对应的好习惯清单,这是国家教委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标准制定的,此处不谈。我想要和朋友们交流的是家庭内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哪些好习惯。


依据前两文中我提到的一些原理,我们制定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计划,一定要遵循的一个大的原则是:抓核心习惯。避免急于求成,大人孩子全都很疲惫。


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一定是自然而然,在孩子没有快速损失自律值的情形下做到,一切近乎在不经意间。说得专业一些就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可以换一个说法:从舒适区(趋于惰性)进入到拉伸区(轻松提升),但不能步子太快而踏入恐慌区(很难达到而带来阻力)。


这的确需要大人有一番功夫,这也是养育的意义:通过教育子女,而让自己越来越完美。


2

既然是核心习惯,我这里提到的就是基于未来发展的、没有严格年龄界限的习惯。

第一个习惯:物品用后归位


也就是说,从哪里拿的东西用完之后要放回原位。很小的朋友在玩完玩具之后要提醒TA一起把东西放回它的“家”,看完的杂志要把它归回到来处,个人用品更应该是各有其所……但在我们周边一定会有这样的人——TA总是在找东西!满世界找钥匙,掏遍了抽屉寻充电器,把书包摸个底朝天找一张试卷,翻箱倒柜找刚才还用过的物件……不管找到找不到都要自嘲说自己老了,修养差一些还得埋怨父母、家人。


这是生活无序带来的时间成本,因之引起的情绪变化更是让很多好心情与机会悄然沉没。一个有着“物品用后归位”习惯的人一定很少在找东西上浪费精力,自然让自己的生活学习多了一分从容。


一定会有人提反对意见。简单粗暴的理由是:我的东西我做主,怎么摆放是我的自由。科学主义的理由是:“物品杂乱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但是,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越自律越自由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有一部分是公共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为别人提供方便的方式给自己带来方便,而不是一个互害的低效率关系,“物品用后归位”就是对公共空间的最大尊重与贡献。而至于“创造力”的问题,我们假定它是真的,我真的见过自己熟悉的一位大学教授把各种打开页面的书摆满了偌大的一张桌子,几乎放一只水杯的空间都再难找到,可是我仔细观察才发现:我们所看到的杂乱恰好是他的有序,因为他把要引用的数据与文献都全然展示在自己的面前便于查阅。


所以,我在给学生及家长讲座时都会建议:要有一张整洁的书桌。我给孩子们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人的视觉精力分配是有限的,过多、过于杂乱都对人的专注力有负面影响。一张桌面,可以投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里专门利用了这个原理而发展出几种技术。最起码,一张桌面的摆放反映了一个人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习惯。有的同学的桌面过于“丰富”,什么东西都有,书桌上不但有镜子,而且还在桌面上贴了明星偶像的大头照或写真,请问,有这两样东西,你还能静心地看书和写作业吗?韩国人有一句俗语叫“书桌有多乱,脑子就有多乱”,我觉得非常贴切。


3

第二个习惯:欲求所得必先付出

什么,这也算是习惯吗?没错,越是当下的环境我越发觉得这个习惯极为重要。中国父母被国际友人称为“直升机”式的,这可不是夸奖,而是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即时的、超前的和超量的。这在孩子的认知通道里,强化了索取的概念——我要的应该马上得到;我要的应该是超乎期待的;我要的应多多益善。


看看我们身边的“超龄婴儿”和啃老的巨婴,以及新时代的“寒门贵子”,不必分析对与错了吧。


当我们在生活上做“直升机”父母,而在学习时劝告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会有回报”,TA信吗?一个至为浅显的能力要求,还要有种种的解释,可见我们的教育出了多么大的问题。


4

第三个习惯:阅读

这个习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我今天想要从自我教育的角度来做个说明。德语里有个谚语,“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在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孩子越大我们的教育形式越显得无力,大概只有通过阅读的途径才会让人意识到宇宙之大,历史之久,自我之小,由此发展出谦虚谨慎同情悲悯之心。


但是,很多人都把阅读的力量低估了,也把阅读习惯的培养看得简单了,以为很容易,但那些看似容易的背后其实都有长时间滴灌式投入——润物无声,看似在不经意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亲子共读的耐心,怎么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自己就没有阅读的良好体验,又怎么给孩子一个示范?


心理学界对习惯培养有一个共识:建立习惯需要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它们。

你是否抓住了这两个要素:行为,时间。


阅读就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教育能力,让TA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古今中外的视野。


5

第四个习惯:写作

这里包括写日记和记笔记。

写日记是让自己的认知逐步接近世界的真相。而记笔记则是建构自己的知识与思维体系。


如果孩子一提日记就是被当成任务,这又是一个严重的教育失误。引导孩子写日记,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后期择机专门和朋友们探讨让孩子爱写日记的问题。


关于记笔记,不得不举钱钟书先生的例子。

看过钱钟书先生的书的人,一定会折服于他的旁征博引,一定会推断他一定是家有巨量藏书。事实上,他根本就不藏书,而是拥有巨量的笔记本

外文笔记本有178册,中文的笔记数量与此相当;他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和读这本书的时间差不多;凡读书笔记,必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及原文的页数;论文笔记都记下刊物出版时间(显然是便于检索);笔记之外,还有“日札”,是自己平时的心得体会。借的书还掉,买的书送人,只有笔记永远保存。


一代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6

人与习惯的关系是这样的:我们首先塑造习惯,然后习惯再反过来塑造我们。这是习惯的力量体现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要培养孩子几个核心好习惯的理由。


“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态,但却是习惯的集合体。有现实生活的习惯、感情生活的习惯,还有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不管最终命运如何,我们都无法抗拒。”(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