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续接到高三学生家长的电话咨询,孩子基础不好,但已经意识到该努力了,也为自己不理想的成绩而着急。复习起始阶段,便已经乱作一团,想努力却不知从何下手。想必这是很多人的遭遇或困境。
努力永远都不会迟。这可以作为奋发向上的心理机制,但不能作为曾经的不努力而导致对当下不满的借口。积极的人更应该在归因之后写好自己的行动说明书,以终为始——如果我要达到那样的结果,那么现在我要……
动力是我们的情感先行者,或者是学习或工作的先行组织者。
2
关于学习管理的工作非常多,比如一直都非常火的GTD,软件一搜一大堆。所谓GTD,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把事情做完”,其核心理念概括就是必须记录下来要做的事,然后整理安排并使自己一一去执行。GTD的五个核心原则是: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这个工具更适合上班族,不太适合学生党。因为学生们的任务相对单纯,一日清单(TODO LIST)更合适一些。
但工具总是消极的,上述的工具强调有序、无压力、高效,让人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大多数人在实践的过程中都是半途而费,甚至有一部分群体把注意力放在哪种软件好用上,而背离初衷,忘记初心。
对于已经工作的成人,个人觉得易于践行的是柳比歇夫的记录方式,后期会详细为大家介绍。
那么对于学生朋友们来说,究竟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呢?
3
在以前的讲座交流中我多次都提到一个例子,那似乎是一个老掉牙的“学渣逆袭学霸”的故事。如果真的当作一个仅供消遣的故事那可就太可惜了,我们还是从中寻找“营养价值”,来修正自己的学习行动指南。
这个时间表中的要素其实是大多数学生朋友们都不具备的,我把它称之为“OAMH系统”,恰好是这个动力系统的四个要素——目标、信念、方法和习惯的首字母。
O——目标。不必去纠结目标有什么用,有多大用,怎么起的作用,那是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去做的事。在《80当下20未来》中我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要把愿望当做目标,做好这一点非常关键。区分愿望与目标的规则非常简单:清晰、明确、大脑可见。比如,“我要把数学学得非常好”就是愿望,而“我要让数学达到85分以上(优秀水平)”就是目标。
整理了一下以前在学校连续做的课题实验,提醒同学们什么样的目标是合理的,可执行的,从而成为可实现的。模板如下:
A——信念。从这个时间表中可以看到三句话,晨间信念:早上的时光十分值得珍惜。午间信念:中午就是该认认真真地休息。晚间信念:是一天最有效率的时光。可以想象一下,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亲手写下的“早上的时光十分值得珍惜”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是不是会马上加快处理个人事务,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M——方法。这里的方法是指行为层次的而非理念上的,所以相对应该的是具体的行为动词——一边跑一边听英语磁带、朗读语文、听同学弹琴、交流新闻、洗个热水澡等,当你看到这些行为动词,头脑中浮现出的正是自己做相对应行为影像,变抽象的说理为具像的行动,这才算是好的有行动力的方法。
H——习惯。对应图中的时间起始。制定计划并非难事,难在后续的执行。把一件事坚持下去,才会有滴灌效应和累积效应。就好比,你拥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图纸,但你始终没有动手去建造你的设计,那么,不能变为现实的图纸终是一张图纸而已。而关键的问题是,你要的不是图纸,你真正想要的现实中的一座房子。
不可忽视的是,这张表中还有一个关键的系统未能尽现,就是计划系统,后续再进行详解。
4
一个高段位学习者,一定是执行力非常强的人。执行力的前一个驱动程序应该是一个人的动力系统及计划系统。没有动力系统的驱动,我们不可能行动有力,而O&A只是动力系统中的两个要素,若没有M&H,目标和信念将会成为一种无实效的心理安慰。尤其是成为一种习惯,才会被逐渐塑造为一种能力,习惯形成的过程很多时候是根据指令刻意而为,这个刻意的过程非常类似于储蓄——基于未来着想。一个刻意而为之的习惯,才有值得深度研究其机理的价值。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