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彼德·德鲁克(Peter F. Drucker),一代管理学大师。在60年前,他就已经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他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结构和方式来研究这门学科,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艺术。
我感兴趣的是,造就管理大师的背后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从这个角度看,恐怕这是最有研究价值的案例之一了。(之前我们从学习的角度研究过歌德)
德鲁克“行动计划”的起点
制定目标,并及时反馈。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德鲁克的小学老师埃尔莎(学校的校长,也是德鲁克的班主任)与佐菲老师教给他的,她们是一对姐妹,对克鲁克影响深远。需要注意的是,我这么写这并非轻描淡写的行文手法,而是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你读过德鲁克的《旁观者》和《知识巨匠德鲁克自传》会有更深的感受,这对姐妹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呢?
德鲁克在《旁观者》的怀恩师一篇中说:
我们不爱这位老师——我想,如果说爱她,对她是一种冒犯,应该说大家都崇拜她。50年后,妇女解放运动者声称上帝是女性时,我一点儿也不惊讶。我早就认为上帝可能是女的,就像埃尔莎小姐一样——黑丝斜纹洋装、夹鼻眼镜以及时髦的鞋子,这一切一点儿都不会让人不悦。她确实让人联想到上帝(至少这上帝知道我这可怜的罪人的优点),不过不像做礼拜时牧师跟我们讲的上帝。
我以前读到此处时,从来都忍不住惊叹:我的天!埃尔莎小姐做了什么,让德鲁克如此崇拜呢?
实际上,小学跟随埃尔莎姐妹学习的阶段,恰好完成了一代管理学大师的“行动计划”启蒙。我们来看德鲁克在两本书中都特别写到的对话。
“彼得,你擅长的东西很多,但有一件事,你还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天赋,你知道是什么吗?”
我摇摇头。
“你的作文写得不错,不过还要多练习,不是吗?”我点点头。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拟定目标了。每个星期,你必须交两篇作文,一篇自由命题,另一篇由老师决定。……”
“……我们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这样,你和我就很清楚要做的事。这些是你的练习簿,每个月一本,我的桌上也有一套完全相同的……每个星期都要记载:你希望做到的,以及实际的学习情形。”
之后我用相同的方法就读音、拼写、书法、算数也制定了目标,不断加以学习。埃尔莎老师坚信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在某些领域中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不仅如此,她还引导我们释放潜能。
在我成为经营顾问以后,我经常告诉人们“不要老紧盯着那些你做不到的事,而要多关注你能做到的事”,“实践目标管理(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但在这方面,埃尔莎老师始终是我无法企及的先驱者。
德鲁克说埃尔莎老师是“把计划性的学习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学者”,而佐菲老师是“用微笑感动学生的教师”。埃尔莎用的是“苏格拉底式教育法”,而佐菲老师采用了“禅僧教育法”。德鲁克回忆说,他是因为遇到了这两位老师,才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考取博士的时候,德鲁克从未去大学上过一节课,完全是靠着埃尔莎老师教给他的方法自我成才的。
制定好目标与期限,严格落实每一项计划——行动计划。他大力推荐“行动计划”,认为它是一个通过自我管理,帮助人们收获成果的好习惯。“行动计划”的原点就在埃尔莎老师最初的教导里。
通过为事物命名来揭露本质
“管理”的说法一直存在,但是德鲁克真正普及了商业领域中的“管理(management)”一词,他是第一个将“企业经营”系统化,并将其定义为“管理”的人。
而德鲁克的真正过人之处是:能迅速对模棱两可的事物进行命名,明确其概念。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并从中挖掘事物的本质。
“目标管理”、“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劳动者”这些都是德鲁克的发明(或明确)。比如,当时已经成名的“麦肯锡”创始人马文·鲍尔曾咨询德鲁克:麦肯锡属于什么公司呢?德鲁克建议的是“经营咨询公司”,这样一个能简洁表示公司性质的名字。正是这个一目了然的命名,让麦肯锡名声大噪。
通用电气(GE)有一个为公司改革出谋划策的团队,德鲁克给出的命名是“经营咨询部”。
这些名称并非标新立异,但却是直击本质。虽然有的并非石破惊天,却让人恍然大悟广为流传。名言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它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比如我们一直对“企业的目的是什么?”的理解是“为了创造利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人,都对这句话非常反感。因为利益往往忽略了人,这可能是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为了利益而坑蒙拐骗伤害民众的原因吧。)而德鲁克的回答或告诫是:企业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顾客!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却能秒懂其中的内涵。并且,无论我们从事的是什么,都可以把其中的本质进行迁移。
德鲁克的这种学习方法:为事物命名,用最简短的语句直达本质。无论是对学生党还是成人学习者,都可践行。比如,引导学生们对高中解析中的抛物线性质概括为“勾股六线图”,甚至把立体几何概括为六个字“体面”(体积和表面积)、“公平”(公理和平行)、“正直”(正多面体与垂直)。
也就是说,命名并非进行发明创造,而是对事物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进行定义,抓住关键。这个行为在学习心理中恰好起到“联”与“合”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信息进行筛选,去粗取“干货”,站在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命名,与已经的知识体系关联,起到升级记忆单元的功能,即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提高了认知效率。
目标要写在看得见的地方
工作之余,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花三个月的时间集中对其学习。
2004年的时候,我学习了中国明代美术。之前我虽然收藏了很多日本水墨画作品,但却不是很了解对日本影响深远的中国美术。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很多的新的发现。
除此之外,我每三年还会制定一个计划。前几年我重新仔细读了莎士比亚全集,读完莎士比亚,我还看了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
上面这段话,出自95岁高龄的德鲁克。这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绝佳范本。
管理的本质,最终都要回归到自身,也就是自我管理,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上面这段话的数字,在他的有生之年,工作之余以三个月、三年为限,严格遵守“行动计划”,这就是最了不起的自我管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记得以前公众号中我们总结果过歌德的学习方法吗,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从根本处出发,抓住规律。(歌德式的博学与专注)
(这其中的原理,公众号里有多篇讨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复“计划”、“习惯”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在此,我再对德鲁克的学习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
1.学习是没有退休年龄的
这话说得多鸡汤啊,其实我的意思是学习是不能急的,因为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一辈子那么长时间的事,就会对学习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看孩子的学习就会抛弃显微镜而应该用望远镜——不必纠结于当下的成绩而应该聚焦于未来。如果对照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焦虑与恐惧的气氛过浓,正因为成人们如此,这种氛围才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最后把重压都放到了孩子身上。
2.有期限的目标才是目标
我们在学校的学习基本能“如期”实现,但遗憾的很,那并非是孩子自己设定的目标,因为义务教育、模拟考、期中期末考、会考、升学考、月考、高考,这些都是有期限的,正是家长们的恐惧与焦虑,以及那些无处不在的紧迫感,让学生们有了“时间概念”。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来设定切合自身的目标,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当成年之后,学习有了目标,但极易缺少时间概念。无论公务员考试、职业进级、技能认证等等,这次不行还有下次呢,这次考前不巧有社交活动(参加婚礼、好友帮忙等)那就下一次再考吧,这次先熟悉一下考试流程下回再当真吧……虽无严格对错之分,但极有可能会因这个“有目标无期限”而一再拖延下去。
3.能分解的目标才可以被执行
95岁的德鲁克写的那段话是颇多机密的,“三个月……三年……”刚好和他念念不忘的与埃尔莎老师的对话“一周两篇……一个月一本……”一辈子都保持一致,既能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可以如此之大,又可以表明学习之中的关键原理,目标有短期与长期之分,或者说目标一定要可以被分解。根据咱们以前讲的一些原理,当一个目标最终可以分解到一个个行为动词,那这件事儿一定是能做成了。
分解的方式既可以用“时间、内容、方式、目标”四要素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使用换算的方法。我在《高效学习的密码》的第八章里专门提到目标的换算方法,择机向朋友们详述。另外,以前我写过《80当下20未来》,做了三个案例的分解,可供大家参考。
4.目标要一直出现在看得见的地方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培养习惯和制定计划,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动作是——写下来!即便于唤醒大脑的仪式感,并非心血来潮说一说而已,又利于把握一致性原理。而那个可视化的记录除了有心理确认功能外,还可以让我们时时保持动力。
有目标,还要看得见。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玩和学、权威、奖励、正强化、梦想、WOOP思维、早恋、情感、嫉妒,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