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解析(2)

2016-10-17 刘锐锋 内德福教育 内德福教育

本期聚焦于家长(成人)的情绪分析,父母情绪稳定,孩子的情绪发展就会健康饱满。

1


几年前的某一天,我从浦东坐轮渡返回杨浦。船上几位随同家长来旅游的小朋友,兴奋地攀在甲板的栏杆上。一位只有3、4岁的小朋友也兴奋地挣脱妈妈的手,冲到栏杆边上,担心安全的妈妈歇斯底里地喝斥,并不停地用反话威胁说:“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了!”愤怒的表情和尖利的声音,让欣赏美景的心情荡然无存。再看这位可怜的小朋友,兴奋劲儿一点儿也没有了,脸上挂着委屈的泪珠。


过了一会儿,内疚的妈妈把无助的孩子抱起来,让孩子看远方的水鸟。没过几分钟,喝斥孩子的声音又陡然响起。


这个印象在我脑子里久久不散,但,这其实是浩荡尘烟中的一幕而已。


对于孩子来说,最不幸莫过于有一对情绪失控的父母。安全感、信任、自我认同等心理特质都很难建立,即使孩子将来有强大的修复与学习能力,这也不算是健康成长的路。


当然,如若有人把这些称为挫折教育的一部分,那只能说这样的价值观太混乱了,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这么看,而且还不在少数。


思考题:如果你是孩子的母亲,你将怎么办?

2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是由成人一手建造的,我们不可能把自己都不具备的素质让下一代来传承。


从情绪特质来看成人,有的人始终是受害者心结难解,而有的人则是强势到恨不得全世界都要为他让路,有的家长是“在外是病猫而回到家就变成了老虎”的双重人格……所以,信念系统带动价值体系,整个社会都病了。所以,各类心灵鸡汤由营养品变为“良药”,哺育着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心理水准,不足以供给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我不是反心灵鸡汤,也不反碎片化知识,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信息拥有量的广博根本不如深刻剖析一个具体的单点问题更有价值,我们思考的意义不就是要解决问题吗?


前文中已讲到情绪ABC原理,一件事情所产生的情绪和结果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或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情绪和认知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上一故事中,孩子冲到栏杆前是A,家长暴怒吼叫是C,她认为孩子无安全意识就应该得到责骂是B。家长暴怒的直接原因是B,孩子冲到栏杆前这件事至多是个诱因。她的信念系统不改变,孩子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会得到妈妈地责骂。结果是孩子茫然无措,大人的教育成就感、自我效能感都很低,幸福又从何而来呢?


不管你对心理的知识了解有多少(事实上,我们总能见到那些根本没有多少文化,但纯朴到有共情和向善的能力的父母亲,一样把家庭经营得很好),都可以从这样的例子中分析出如下共识:经常发脾气一定是自己的认知有问题,只有改变自己的认知(信念系统)才有可能管理情绪,只有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化行为,才会有好的个人体验和教育成果。所以,情绪的调整,只能从改变认知入手。


3


这些年流行“心态”这个词儿,这些年更流行“情商”这个词儿。所以,不管是心理机构还是社会培训部门,都在商战中极尽所能地对这两个词进行包装和演绎,尤其是抓住家长的需要,向孩子们下手。


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得从概念开始!我来解释一下这两词,看看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


心态,也可以理解为我上篇中提到的心境,它是指高密度的、稳定的情绪状态。有一个好的心态,其前提是拥有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请问:天天喝心灵鸡汤能否改变心态?还是只对其安慰剂效应有依赖?


情商,是指情绪智能或情绪商数,英文叫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Quotient所以简称EQ,始创者戈尔曼和其他研究者分析出这种智能的五个特征:

  • 自我意识

  • 控制情绪

  • 自我激励

  • 认知他人情绪

  • 处理相互关系


前三个维度是指向自我,后两个维度才指向外部。


李中莹先生曾用两句话概括: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情商的概念属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从定义上看是指情绪管理,当然孩子越小培养起越好,但施教者是大人啊,所以,把培养孩子情商的金钱拿出一部分投资到家长自己身上,用于家长自身的成长上,这样的价值更大。孩子小时候的成长,没有任何老师可以替代父母,这是普天下的共识。


仔细思索这两个概念,能否对你从外界宣传得到的认识起到纠偏的作用呢?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心态和情商这两个词,因为它们只针对信念系统,也就是情绪ABC中的B,只有把它们放在完整的治疗系统中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不能只看鸡汤文,我们得践行。离开了具体事件的A和C的训练,信念系统的的认知如何去检验呢?


4


我们把问题在原理上多方面解构,目的是更为精准地解决问题。


情绪和能力直接相关,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的过程中,心理都在经历勇气、自信、坚定、果断、幽默、冷静、激动等等,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如若没有这份内在的感觉,即使我们有熟练的知识和技巧,也难以把一件事做下去或做好。


另外,任何一种看似负面的情绪都有其正面意义,无论恐惧、痛苦、焦虑、愤怒、失望、悲伤、惭愧、委屈、嫉妒等等,这些情绪都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一种提醒,想想看,这些情绪都从对立的角度为我们改变自己指明了出口。


当我们学会自我对话,通过这些负向提醒提升调节能力,形成情绪自我效能感(emotional self-efficacy)——对自己情绪体验的控制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实质上是提升自我满意度的开始。


5


OK,终于回到情绪的管理上了。

想想看,我们平时如何对待不良情绪的?


大概有三种主流模式:


容忍。这是很多派别都在叫人坚守的准则,但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隐藏着的情绪会让人的心理状态长期不稳定,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胃溃疡是焦虑情绪引发的病症。再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到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抑郁了。情绪上的忍耐,就是压抑的代名词。


发泄。有人通过暴怒摔打东西来发泄,有人通过暴饮暴食减压,更有人通过购物排解郁闷,还有人到心理宣泄室对假想敌拳打脚踢……有用吗?在没有专业心理师的指导下的宣泄几乎是没有正面意义的,它的后遗症是不停地需要发泄。就像你生气时对孩子动了手,今后就有暴力升级的可能


逃避。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让自己根本没有机会去想那件引起情绪波动的事儿。但是,它不会消失,夜深人静之时,这种情绪自会以更强烈的程度涌现出来,让你欲罢不能,胡思乱想,夜不成寐。时间不是过滤器,却变成了情绪放大器。


这三种方法都是暂时性的,根本不是情绪管理的好办法。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很多情绪治疗的方法(心理专业已知中有很多方法,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有争议,有些我并不太认同),但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助人自助,真正有效的方法必然是回归到自我认知层面,信念系统是可以自己培养、建立、修正、提升的。


下面提到的几种方法,都是着眼于人的“元认知”能力的,当然也是非常有效的,不服的可以留言讨论,哈哈哈。暂且不做名词解释,着急的赶紧问谷哥度娘。


(1)人们常说“反思”一词,其实这就是很好的情绪调节手段。


“知人易,知已难”,当我们过后对事件进行重新推演,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评估整个过程中自己的状态,把B分解为B1、B2、B3等若干子认识,将得到不同的结果C1、C2、C3,从中找到最优解,比较知优劣,对比出智慧。


(2)高质量的交流


和好友或和另一半深入探讨,如果双方都是当事人那就更好不过了。把问题重新复盘,根据另一方的反馈来进行角色转换,换一面镜子看自己,换个视角,换一个眼光,多一方参谋,从“隧道思维”中走出来。


当然,人更要善于和自己对话,写日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头脑静下来,思绪清晰下来,手写的速度远慢于思维的速度,这有助于理清自己各个时刻的真实想法,除了情绪化的那个自我,还可以调动其他的“亚自我”,让“一根筋”思维多走几条回路,这也是高质量的自我交流。


(3)多读书


脾气不好就多读书,这绝非有讥讽之意。读书之目的除了接受新知开阔视野,提高心理成熟度之外,在这里还有另一重特别意义,那就是多读书可以提升人的工作记忆能力,而工作记忆能力的提升对情绪控制帮助极大。这一点已经在认知科学领域得到证实,咱们后期择机详聊。


(4)运动


运动和情绪的关系极大。运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产生——内啡肽是我们体内自然生成的鸦片物质,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心情好起来


经常性的锻炼还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能量储备来对付各种压力,提高自我的评价。从事经常性的锻炼,还象征我们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愿意把精力投入到使我们身心健康的事情中去。


反思替代忍耐、高质量交流替代发泄、读书和运动替代逃避……修正信念,管理情绪,提升修养,有利家庭,造福下一代~


思考题:结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例,分析情绪控制的心理过程。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