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学者斋藤孝先生有一个有意思的学习经历。
在他早期的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由于机械、枯燥、严格的拜厄练习使斋藤非常抗拒,逐渐有了自己不适合弹钢琴的认识。在当时的音乐学习观念里,最大的共识是“只有耐得住枯燥练习的人,才能在演奏乐器这个独特的领域中生存下去”,所以,失去了学习下去的兴趣,同时又对循规蹈矩很排斥的斋藤只好放弃了。
当已经年过半百的斋藤孝先生,再次拾起童年梦想,开始重新学习演奏乐器后,有了新的发现。
他这次选择学习大提琴,学习的目的很简单,只要能演奏自己喜欢的曲子,自得其乐就行。因此他选择的上课方式也很自由,请了一个三周只上一次课的老师。他当时的想法是——比起要马上见到效果,首先要保证自己能游刃有余地坚持下去。接下来,他一边学琴一边展开“行动研究”之旅。
大提琴老师给出的选择有两种:一是从基础慢慢学起;二是尽快学会演奏曲子。斋藤选择了第二种。
这次重新学琴的过程和年少时相比,是由“兴趣所致”取代了“一成不变”的训练方法。把每天一丝不苟地练习变为抽空练习,不需要机械地重复无聊的基础训练,而是从练习自己喜欢的曲目开始。由于学习方式是自主选择,再加上教学方式的灵活,使得这个学琴课完全没有压力。
渐渐地,由不能上手到自己喜欢的曲目弹奏得稍有眉目,斋藤孝高兴于自己的进步,每天小小的成就感再加上大提琴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即使按弦的指尖已经刺痛,他还是坚持练习,特别重要的是——快乐地练习!
斋藤反思幼年时的学琴之路,发现:让他害怕的不是弹钢琴本身,而是练习拜厄时的方式。他不是不适合弹钢琴,而是不适合弹拜厄。
把自己的学习之路作为样本,并研究了大量包括爱因斯坦、德鲁克在内的学习大家的学习过程,斋藤提出了两个学习关键词: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不顺畅,决不是天赋不够,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或者说是“制胜球”。自己的效率不高那是因为没有爱上正在学习的内容。谁遇到喜欢的事都会变得有耐心。只要是自己喜欢读的书,看多久都不会累。就算某项活动的训练强度再高,只要自己喜欢也能咬咬牙坚持下去。
02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埃及的金字塔到底是怎么建造的?
在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里,金字塔是在古埃及法老的奴役之下,几十万奴隶不分昼夜建造的。但是,自从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时推断“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到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实,“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教科书确实要重新改写了。
1990年,考古学家在距离金字塔不远处发现了一处遗址,据推断这是当年建造金字塔的工人的墓地。
有证据证明,很多工人在生前都接受了很好的治疗,甚至是很复杂的骨科手术。这不可能为奴隶提供如此昂贵的治疗。
大量的妇女和儿童的骨头被发现,证明当时的工人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的。这明显也不是奴隶的生活方式。
在石板上发现了工人的出勤记录。上班打卡,有事请假,这分明是人性化的现代考勤制度啊,有史以来,奴隶能享有这样的待遇吗?
更为重要的事实是:金字塔不是一个实心的建筑,不是简单苦力的劳动重复,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正如布克所推断:如此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如此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如此庞杂的工程,一定需要时时刻刻大规模主动协作,有团队精神,每一个岗位上的人都各尽所能,有追求极致的意愿,惟如此,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空前的难题。在这个世界上,越是复杂的有挑战的事,越需要有尊严有自由的人,因为这是创造力的前提。建造金字塔,这怎么可能是奴隶能做到的事呢?
03
不久前,初中时的同学通过微信群联系到我,十万火急一般请求帮助。原来他女儿已经在读高三了,每天晚上作业要写到凌晨1:30(有时候还写不完,家长不得不强制她上床休息),为了保证课上不打瞌睡,早上从家出发前先喝上一大杯咖啡。这样的时间节奏自从上高三以来坚持到现在,成绩不升反降,一家人身心俱疲。
这完全是一种被动苦熬——表面上勤奋但没有学习意愿;这是一种低效的勤奋——机械执行却缺少主动;这是一种奴隶式的学习——完成规定任务而没有创造性;这是一种消极的免责——我已经拼到这个程度,还能怎么样呢?
但是,多数高三的学生都是这么干滴……
你的学习节奏是什么?
你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你有自由的时间安排吗?
面对这样的提问,女孩一脸茫然。事实上,作为一个学习者,当自我认识的内感知处于关闭状态,当付出的过程中没有挑战的豪迈感,当每天的反馈中缺少把握与愉悦情绪,这个过程就一定是有问题的。
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她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哪怕要面临痛彻内心的感悟;她需要从学习中寻找需求和快乐元素,哪怕作业完不成。我给她的建议是:
回归到正常作息状态,9:30以后停止作业然后安排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每天划分出至少2小时的自由时间突破薄弱学科和薄弱点,按高考的时间采用倒序的方式分解任务。
领悟了,一切的弯路就变成了垫脚意义的台阶。突破了,经历的苦痛就具备了反思的正向价值。否则,时间与精力都将成为不创造任何价值的沉没成本,更可惜的是,还浪费的机会成本。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里,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和“认知自己”和“快乐自由”有关。我们解决不了这个冲突,就回到“机械传统”和苦难美学的宣扬上来,学生认识不了这个冲突,就时时处于被动情境,通过消极体验,形成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当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则毫无乐趣可言,更糟糕的是思维固化,时时处于习得性的无助感。
04
上海二军大的贺岭峰教授,和我有多次同台讲座交流之缘。他因女儿的学习状况多次被老师面谈,小姑娘爱好太多,难免顾此失彼。但是,令我惊奇的是她的语言学习能力——她在初中时自学日语,听和说的水平让日语专业的老师都赞叹不已。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她特别喜欢日本动漫,每期必看。初二时恰好赶上动漫季,刚上线时是全日语的,她就想要是自己能听得懂日语多好,就不用再焦急地期盼着中文字幕了。上海是语言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正好为她所用,因为目的明确,自己偷偷报了个日语会话班从基础学起,慢慢地在动漫的浸润下能听得懂了。她又想,要是我能第一时间给配上中文字幕,那多酷啊。她真的在慢慢尝试中学会了翻译,并自己摸索在电脑上学会了字幕的时间轴匹配。
有意思的是,这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孩子,而对待学校学习却给人无所用心能力一般的印象。为什么呢?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里,核心动力源有两个:需求和喜欢。
若学习是出于——需求,比如小贺姑娘为了听得懂日语动漫,为了第一个配上字幕,在这种内在需要的动力下,她的学习是真的“我要学”。
若学习是出于——喜欢,纵有千言万语,换不来我愿意。因为喜爱,所以乐于投入,在主动投入中获得乐趣、成就感,“兴趣——乐趣——志趣”这是人人艳羡的终生学习之路。
若是学习出于——需要+喜欢,或喜欢+需要,初速度和加速度都具备了,这就太完美了。
对于学生而言,在漫长的求学期里,“需求”和“喜欢”,两样之中总得占上一样吧。
05
可是,问题来了。
在学习的“需求”层,我们一直在面对无休止的疑问:学习××有什么用?还记得曾有七成网友赞成取消数学高考这回事吧。555~,这究竟是什么仇什么怨?
在学习的“喜欢”层,各位童鞋举举手看,有多少人是因为出于内心的兴趣在持续学习啊?我怎么没看到有几个人举手涅!
终要回到“学习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高贵的快乐”,这样的命题上来。即使是在教育人里,观点完全对立的情形也是长期存在,这涉及到个人体验、学习逻辑,以及底层的价值观,不再赘述。以前与人有过辩论,也专门行文解析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后台回复“信”、“爱学习”、“玩和学”等关键词查看。
曾经,“学校”(School)的本义是“闲暇”(Skholee),正因为古希腊的闲暇,造就了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
曾经,“教育”(educare)的本义是 "引出",有过程,重生成,是情感投入,更是生活。
今天,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远到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在没有“需求”没有“喜欢”的学习过程里,无异于拿着鞭子让奴隶去建造金字塔。
“坚持一下,考个好大学就轻松了!”
“现在不学习,你将来怎么办?”
“好好学吧,总有一天能用得上。”
……
不用推敲,这些说法都是不靠谱的。说这种话的家长朋友其实自己都不相信的。孩子年龄越大,兴趣的培养越难,建立合理的(比如学习是快乐的)的学习观念越不容易,所以,孩子小时候一定不要把学习和玩做区分——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学习。而对于大孩子来说,没有培养出兴趣,那就只能从刺激需求上入手了。
我的一位已经大学在读的晚辈,痛恨英语学习又因专业原因不得不去面对,要他喜欢英语那比杀了他还难,和他沟通后一起设定了英语学习需求,我让他用PPT做好之后当成电脑桌面,不再抱怨,以示提醒。好长时间不抱怨了,偶尔还在微信里“拽”上两句,看来是“需求”起作用了——不可能不起作用的!
可能有人需要,分享给各位:
—可以进行日常对话
—能听懂VOA慢速英语新闻
—会唱英语歌
—可以看得懂Ⅲ级以下难度的英文原著
—看得懂电影原版的英语字幕
—可以查阅英文学术期刊
—能够进行专业交流
—英文专业写作(高水平毕业论文)
06
本来,读书、学习,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无用之用”,但按着这个逻辑推下去,“无用之用”也是有用,也就是,“功利之心”无法回避。
在一个信息过载,知识碎片化,学习方式也在进化的时代,我们还真的秉承学习有用的功利之心,带着强烈的需求,带着问题,找到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输出倒逼输入,高效率地学习,持续地成长。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玩和学、权威、奖励、正强化、梦想、WOOP思维、早恋、情感、嫉妒,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