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在校环境,为什么有的孩子害怕学习,而有的孩子视学习为乐趣?
人类天生好奇,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变得对新知畏惧,而有的孩子却甘于付出努力去探索?
一图胜千言。接下来我们“掰开揉碎”来说说现实之中应该怎么做。
01
和太太相识的一位朋友,工作上是得心应手,绝对算是行业内的能人。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优越,所以,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条件极好——硬件上自不必说,哪怕是出国体验的游学营,几十万出手也毫不含糊——觉得为了孩子的眼界投资值得。
这类父母在当下非常有代表性。
▲他们尊重知识渴望知识,所以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量金钱。
▲他们事业有局面,和工作相比在孩子身上的关注不足。
▲在孩子的学业上,他们更相信机构与名师,把教育等同于服务与商品。
这位朋友的孩子的情况是,除了(学校)学习之外,什么都可以谈。哦,也不对,话题基本上围绕在情感剧、明星八卦、手机游戏以及购物上。除这些外,哪怕在生活中的某项活动或者成功做好某一件小事,TA都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很容易让人想到当下的“宅文化”和“丧文化”。
这个例子似乎是一个极端,实际上只要你关注的话一定会在身边就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几乎从未在学习相关的事物上感受到快乐与成就,如果把剧集、手游和购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信息筛选也归于学习的话,那样的快乐只是瞬时冲动,转眼即逝,除非不停地把刺激加码——没完没了的剧集,不断升级的手游和更新奇口味的购买。而这样的快乐和自我效能与价值感无关,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空虚与焦虑之中。大人孩子皆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位朋友家里的大人平时都是不读书的,所以家里也就不可能有书。一方面认为自己那一代读书无用,另一方面又觉得孩子这一代一定要读书。更糟糕的是,当孩子在读书时有畏难情绪时,家里的叔叔姨之类的都劝孩子别学得那累,学习没什么用。
的确是,劝孩子别学了的大人们在读书时代里都没有过好的体验,自己的认知不改变一直抱持这样的偏见,即便大人们日子过得不错,但受害者是孩子。
02
孩子的学习心态和家长的文化程度有关系吗?
福建有一位身为渔民的母亲,没上过几年学,独自一人带着一个女儿,女儿高考时考进名校,在整个县城里成为一件轰动的事。自然就会有媒体要求母亲分享育女经验。
这位母亲说自己没文化,学习上对女儿无能为力。但是,在她早上6点多起来煮饭时,她对在楼上读书的女儿有一个要求——读书的声音一定要让她在楼下也听得见!她跟女儿说,你读书的声音太好听了,你读大声点,我很喜欢听。这对女儿是莫大的激励,母亲做饭女儿读书,这个场景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三。
采访到女儿时,她说母亲让我这么做,我小的时候真的以为是自己读得好听。后来慢慢长大了,我就能理解母亲的心,我一定要读得让她听得见,这样她才能放心。再后来我觉得母亲这样带我太不容易了,我一定要把书读得好一点,才能抚慰母亲的心,所以我的学业成绩能够一直不断地提高。
这样的例子在你的身边也一定会找到很多,其秘密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快乐与成就感!
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高知家庭里的孩子竟是学习的“牺牲品”。比如近些日子网络上非常火的“牛蛙战争”。(《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长文批幼升小“牛蛙战争”》)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态上,一定是通过良好体验、成就感带来成功,而不是通过辛辛苦苦的成功带来成就感。这也是心理上感官、认知和情感系统中的底层规律。
痛苦让人改变——趋于逃避方向的改变。
快乐使人坚持——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坚持。
“我们寻求或者趋近愉快或积极的经历,回避痛苦或者消极的经历。”弗洛伊德如是说。
03
那些被学习所伤的孩子,极有可能是遇到了“绝顶聪明”的家长和无所不能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小时候……”
“我上学时……”
“你应该……”
“你看人家谁谁谁……”
我们不会在孩子面前坦诚地说“我不会”,不会诚意地示弱,不会真心地发出“你读得真好听”这样的赏识。而是擅长用驯兽师的技巧来实现“一条小细绳拴住一头大象”的表演,把孩子的认知能力降维,长大成人也依然受僵固型心智所控。
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家长的正向引领有关,什么样的评价“姿势”才是合适的?我们有必要对以前的内容做个复习。
在《口头表扬,你做对了吗?》一文中,我总结了几点,先回顾一下:
(1)态度真诚——行为的描述+自己的感受。
(2)密度控制——适可而止,避免过多重复。
(3)体现对比——纵向比较,确认进步。
(4)及时到位——“快反馈”的原理。
(5)多样化。
“奖”是立足于孩子当下的快乐体验,而“励”才是它的终极目的。
另外,在《你在用“正强化”引领孩子吗?》提到,口头表扬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1)口头表扬可以随时给予,达到即时反馈的效果。
(2)口头表扬可以长效,而物质奖励是短效的。
(3)口头表扬有助于我们自身的反思。
在《补一刀,还是推一把?》中,关于通过描述细节表扬孩子努力的方法:
(1)描述细节是一种双向反馈。
(2)弱化结果,转向描述行为。
(3)描述横向对比,强调自我成长。
04
“孩子是按你做的做,而不是按你说的做。”这是颇有杀伤力的经验性知识,也是心理常识。这其中就道出了模仿学习的要义。
人在最初的学习都是以经验事实为主的,是以模仿为主要方式的自然主义的学习。我们在前文中曾说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自身和他人的经历,认识到什么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什么会造成消极的结果。然后,我们利用感官系统、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内的信息,“趋近”积极的事情,而“回避”甚至逃离消极的事情。至于什么是积极的事情,什么是消极的事情,家长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早期,大人对学习是一种投入与乐在其中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正向的,这其实已不算是什么原理,这是最直接最可靠的经验。反之,家长在家里的表现是看电视刷朋友圈从不静下来读一会儿书,等于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孩子看书没什么吸引力,学习是不快乐的。
孩子对成人的模仿,有一个内在的规律:我们的大脑中有若干神经细胞,被称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当我们看到别人的面部表情,这些神经元被激活并提供一个内在的模拟,然后将信息传递至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就会提供所观察到表情的情绪感觉。
所以,家长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真快乐,哪怕按NLP的规律“装着装着就装成真的了”,会给孩子带来“学习是有趣的”镜像体验与内在模拟。当孩子双手拿起一本书,大脑就进入学习区,让那份小快乐升级为愉悦感,让“我可以”的感受上升为成就感,让那份好奇心成长为探索欲,让进入心灵的那束光成为通向的路……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玩和学、权威、奖励、正强化、梦想、WOOP思维、早恋、情感、嫉妒,考试,歌德,德鲁克,费曼,坚持,成长型心智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识别二维码购买《高效学习的密码》: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