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在《为什么玩游戏会上瘾》一文中,我们提到游戏致人成瘾的设计思路:
目标:明确+易实现(可量化+可分解);
规则:少+简单;
反馈:及时+具体
上述三条达成,也就实现了自愿参与。
按理说,这可以作为我们生活、学习的通用规则,但事实上,极少有人能够认同学习和游戏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也是当下教育行业里,归因谬误和认知偏差在学习与游戏问题上流行不败的主因。当然,这里的游戏不单纯指手机或网络游戏等电子类的游戏。
对孩子来说,一切行为都和学习有关,玩是更重要的学习,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认知世界、建立内部规则,整合心灵。他们对游戏的态度始终是严肃的。在游戏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智力、精力和情感,在这个过程里探索世界,巩固亲密关系,修复情感创伤。
游戏和学习势不两立,本质上是成人把自己处理不好的焦虑感与压力传递给孩子。而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学习变得不好玩,玩的时候尽量逃离学习。
那些把人生看做是不可游戏的人,他们守着戒律,背着重担,愤愤不已,往往是偏执的面孔+僵硬的身体+无趣的精神世界。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借鉴游戏规则,来达到学习上的乐趣与高效呢?我接下来要重点谈一谈“即时反馈”。
Chapter 2
这一年,类似于“我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知乎体,“遇到失败不要气馁,因为你接下来还会失败”的微信体,等等,非常流行。这些调侃的背后,恰好说明一个人做到知行合一有多么艰难。而造成这种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思考问题和行事的逻辑。
在我的初高中读书时代,我一直信奉每天晚睡前要把白天所学的内容在头脑里过一遍电影,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听过老师们的同样的忠告。在我从教的时光里,也无数次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个方法,并通过介绍记忆的原理,以求得孩子们的信服与执行。事实上,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上是完全正确的,可问题是,能够坚持下去的人自然是相信的,而未能坚持下去的人呢?都停步在这个结果的慢反馈里。
这也就是我在前文中所说的,游戏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是相反的,游戏讲的是即刻奖赏,而现实中我们要延迟满足。而很多孩子的学习恰好就出在这个“等不及”上。
能不能把这个方法升级一下呢?
我在《高效学习的密码》这本书中,有很多篇幅谈到学习专注力的问题,从身体锻炼、目标细化、心理调整等多个角度分析过这个问题。其核心依然是——快反馈与可视化。正因为“容易被执行”,被很多实验学校的践行得们演绎了很多种版本。
Chapter 3
数学家陈景润和华罗庚的学习方法,几乎人人皆知,但多数人只是“听了一个故事”,而这个例子恰好是讲,怎样让自己感受到时时刻刻的点滴进步,就如游戏中的即刻奖赏一般。
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但学习中底层的逻辑与规则是共性的、普适的。你怎么看一个故事,怎样去解读,表面上,你是在看别人,听与自己无关的事,而事实上,你是在用一种镜像思维在看自己。
Chapter 4
在学习上,无论是各个行业的超级英雄,还是你身边的学霸,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相同,但学习的规律并不新奇。但人们抱着立竿见影求快的心理,宁可追逐各种宝典,而抛弃经典。
在民办学校从教的那些年,正是我全身心做学习方法课题的黄金期。当初只是单纯地觉得“题海战术”是教育上的一个病态特征,能否让孩子们能够少做点儿题,一样能达到做了很多题的效果。对于解题教学,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实践、研究解题学大师玻利亚的《怎样解题》上,这是当之无愧的解题学经典,到今天,我也依然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
《怎样解题》从思维的角度,揭示了学习的底层规律。我们解决一个问题要经历“觉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这样四个阶段,通俗一点儿说就是 “审题——寻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与反思”。用心的朋友可以反复阅读,在此不赘述。在我连续对积累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在自己的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中,我发现“怎样解题表”最伟大的秘密之一是——即时反馈!
当初的那个课题实验的效果是超值的,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向系统化、课程化。当然,中间有一个插曲,当我回归公立学校后有一段不成功的过程,过了几年我才想明白,是因为在过程监控过程中对孩子学习“提取强度”的训练不够,这是后话,此后择机专门讲。
我们的学习需要成就感,需要提高快乐指数,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减少无效甚至负效的劳动,这其中无比关键的是,我们要通过“快反馈”来让快乐与成功感变现,从而驯服思维与身体上的惰性。
Chapter 5
说到《怎样解题》中快反馈的秘密,我想再多讲几句。我们平时做一道题的目的绝不是得到一个正确答案,或简单说“我会了”,而是通过一个题目想办法想通一类题,把一个题做透做活,把一个题的方法想透想深,这样才会体验到“顿悟”、体验到“触类旁通”的美妙感受,题目的价值才算发挥出来。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回顾反思”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在意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对于解题高效或学习高效的重要性,实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很多同学说,我也有回顾反思的习惯啊,我的笔记本、错题本、收获本一应俱全,但效果并不好啊。其实,这些只是“摆个姿势”,当你背后的思维、意识没有到位,那些架式哪怕能够达到展览的水平,那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仅此而已。
如果,你还没有来得及精读《怎样解题》,可以参考我在课题研究中的“四问”模式:
第一问: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也就知道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
第二问:考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即怎么考的?(是直接套用,设法凑用,还是构造巧用和变换活用呢?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掌握水平。)
第三问:此题的关键点是什么?(读题能力就是信息筛选与处理能力,便于给问题归类,提高模式识别能力。)
第四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每一个问题都会有一个最佳解决办法,经常性地进行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效能一定会大大增加。)
解题思想是从每次自己解完题之后的反思中来。解题之后进行反思总结,就像在茫茫芳草中走出一条清晰的路,这道题留下一条思路,那一道题留下一条思路。对多条思路进行分类、对比、转化、整合,就形成了解题思想。
你在一天中要解决很多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反思都是一个即时反馈的过程,是一个把进步感、把握感、成就感甚至快乐快速变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我们把一件事坚持下去的理由,而不是我们在变相宣传苦难美学时不肯放下的所谓的“意志力”。
Chapter 6
很多人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那无所用心的拼搏怎么算呢?
也有人说“请告诉孩子,学习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不快乐的事,这逻辑有病啊。
有人说“为了更好的未来”,那么拖延、逃避、焦虑,又是怎么形成的?
我以前说应该虚心向游戏设计师学习,这其实是对学习的基本规律的尊重。让孩子保持长时间的高效学习,让他们能够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这个秘密不是意志力,不是未来规划,只是对所做的事即时反馈,让他们每一个时刻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对每个小问题的反问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
尝试回忆、捂着背、蔡戈尼克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工作记忆与专家记忆、组块、刻意练习……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心理原理,其背后都是一个不需要有多深学问的、朴素的事实。
你感觉到自己会了,只需再问“下次再遇到,我一定会做吗?”效果马上不同,就相当于你“经验加几分?”、“可以升级了吗?”、“通关了吗?”……我们要让这个反馈“可视化”,你才能让那份收获与喜悦变现。
只有时时刻刻确定性的获得,才是长久专注的动力。如若不去反馈确定的获得,而是强调自己多么努力,这种模糊的认识只会让自己主动选择糊涂,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联盟”,获得免费的、自我催眠性的安慰。
配图:Tumblr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玩和学、权威、奖励、正强化、梦想、WOOP思维、早恋、情感、嫉妒,考试,歌德,德鲁克,费曼,坚持,成长型心智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高效学习的密码》: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