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朋友的孩子要参加上海的公务员面试,由于性格的原因,这是她自认为最难过的一关,所以免不了焦虑、恐慌。家长也跟着如坐针毡,比自己上场还要紧张。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特点,没有别的办法,就跟着一起着急吧。
在她寻找公务员面试的训练机构时,我建议她自己练习也可以做到,每天白天选一个时间面对镜子进行语速、表情的练习,而晚上睡前要闭上眼睛进行场景模拟,想像越逼真越细腻效果越好,环境越熟悉越容易消除紧张与焦虑。甚至把椅子的放置,面试考评人员的表情等都做出不同的假设。
其实,对于考试恐慌的人来说,临考前的心理疏导一般意义不会太大,真正有价值的心理练习应该在平时就做。为什么不在平时就有限速训练呢?为什么不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对自己的书写规范高要求呢?这些有意识地做过,考前的心理排练才会真正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千万别忘记二八法则,如果平时做得少之又少,只想通过这样的模拟来达到目标,这无异于是做白日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迷信考前心理疏导,而应该更在于平时的刻意训练。
2
心理学上有多次同质性的实验:让一个人每天坐在靶子前面想像着他对靶子投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心理练习几乎和实际投镖练习一样能提高准确性。这其实就是心理排练的神奇功能。爱默生也说:“生动地把自己想像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像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
心理排练或心理模拟的功能,促成了“预言的自我实现”,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个行动者。在《高效学习的密码》中,我举过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1986年韩国曾用“幻想式”训练法战胜在乒坛称霸世界的中国队。这个前提是运动员已经具备了顶尖的技术功底,而那些长时间的“幻想式”心理模拟只是让他们养成敢于与顶级的选手进行对抗的习惯,最终在比赛时心态稳定,达到平时训练中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平。
佛罗里达州有一个中学生篮球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为三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到体育馆练习一个小时的投篮;第三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个小时的投篮。一个月过后,篮球队教练开始对结果进行验收,令人惊叹不已。第一组由于一个月没有练习,投篮平均命中率由39%降到37%;第二组由39%上升到41%;而第三组由39%上升到42.5%。
数据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并不是要让人们通过某种方式或某个标准来拼个高低,个体纵向的成长总比横向的比拼更有意义,数字的上升的意义只在于个体的自我超越,而自我超越的意义是享受其中的高峰体验。所以,工作总是有两面性,如果是为了自我的成长,那心理模拟会让我们更真实、更自信;如若是为了横向的比拼,那么最后没有赢家,只是制造了更多在焦虑和不安。
3
朗达·拜恩在他的《秘密》中提到吸引力法则,被称为充满魔力的“生命规律”。有的内容不敢苟同,但是,我对其中通过心理技术获得内心力量的方法是认同的,这个方法的效果,可以用魔力来描述。当然,这是从心理学上的定性描述,我们更希望的是体验技术并通过技术本身来认同和发展这样的魔力。
斯宾诺萨说:“我们只要把痛苦的情绪,塑成一幅明确清晰的图像,就不会再痛苦了。”曾有人借此在集中营中也能显示出选择的余地——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和心智独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也就是说,在很大的程度上,你究竟变成怎样的人,是内心抉择的结果,并非单纯由环境因素决定。
这是一个无比健康向上的信息,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可以依我们美好的愿望去构建,最起码我们可以重塑自己,重塑那个你期望看到的自己。许多科学家也认为,只要努力地向自己的内心和所处的环境里注入所向往的美好想法、美好事物,同时摒弃那些让你畏惧的邪恶因素,并采取微小且持续的行动,渐渐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就会变得不一。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摆脱了物质主宰,转向内在的思想修为;他们平和、旷达的心境总是可以超越环境。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权威、奖励,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