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种族的进化史。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个体的精神发育史。
亲爱的女儿,这是我最想和你交流的两个心得。因为一个人的出生无从选择,所以个体的成长总是带着环境的影子,而环境即是育你成长的土壤,也极有可能会成为束缚你的细丝密网。而真正的勇者会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悟到这一点,全然接受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使这个环境更合宜。就如老家东山上的那块巨石,竟然有榆树扎根其内屹立之上。很庆幸,我和你妈妈一直都在努力和你一起成长,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环境的建设者,以最微小的力量影响着文明的进化。你已经不再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个人走向自己精神世界的必经窄门,我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因为在每日紧张的生活里都能感受到你独特的从容。
我喜欢通过文字的表达来迎接你的14岁生日,于我而言这远不是一句“生日快乐”和一份礼物所能及,你把它当做老爹的叮咛、祝愿或是读懂彼此的心灵书笺吧。我想围绕以上的两个心得,谈谈和我的宝贝女儿直接相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1.学习一定是快乐的。
切记,这个观点你知我知咱们家同意就好,不要与人争辩。老爹年轻时颇有“愤青”气质,每与人争论“学习快不快乐”的问题,其中不乏有名家学者,其实毫无意义,你的美酒可能是别人的毒药,是非因果各得其所,自洽即好。我只想让你明白一理——经验是他人的,体验是自己的,尊重经验但相信体验,不被既定观念“绑架”,审慎明辨,做明白人。
咱们曾经结合个人体验并通过细致的推理,达成“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共识,我还想再提曾经讲过的故事。你在《三体》中读到的量子理论,其创立者普朗克是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面对科学研究的艰辛,人们把普朗克的成功一致归因于他的毅力、刻苦、责任。这当然只是大众的逻辑而并非当事者的体验。因相对论与他结缘的爱因斯坦在演讲中提示了这个秘密:“…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可见,人们对学习一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在“学习不是快乐的”观念之下,几乎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被动的,消极的,这样的学习者自然是“学习不是快乐的”的拥护者与实证者,所以,错误观念依旧会在很长时间、很大的范围内流行。看看我们的周边,在很多人的眼里,工作是一种诅咒,劳动是一种不幸,学习是一种负担。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中了“学习是不快乐的”的“魔咒”,细观社会各个领域,皆然。类似的魔咒很多很多,我们必须有能力去自我解除。
所以,相比较于吃喝玩乐的消费性快乐而言,学习的快乐是高贵的,对的,是高贵。因为很少有人能体验到这样的高峰体验,极少有人理解“心流”是个什么概念,绝大多数人对“快乐”的认识是游戏级水平,这可能是他们最初的不良学习体验造成的,他从未体验到那种宁静的激情和淡泊的愉悦。一个有成长能力的个体,会有际遇与能力在未来纠错,整个人类的历史亦是如此,所以我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种族的进化史。
亲爱的女儿,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三观”的生成模式,我必须要提一个奇妙的心理机制:我们建立习惯,习惯塑造我们;个体接受观念,行为被观念引导。所以,人们经常表现出的是非理性化的言行,社会戾气过盛,学界攻击谩骂…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大脑边缘系统被无限激活,而人类的独有的大脑皮层的判断力就变得越来越弱,伴随的是思考力与专注力的逐步丧失,在人类的进化史上,这样的“大事件”比比皆是。
庆幸,因为咱们家都相信:学习是快乐的!更因为,在学习中的每个细节,我都看到我的宝贝女儿的状态是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并自愿去接受挑战。
2.诗意的生活就在此时此地此身。
在你的童年期和少年期,宁波、温州、上海都曾是你生活过的地方,那可以被你称之为故乡之处,对我和你妈妈来说是他乡。你所感知的、记忆的那些最为丰富快乐的日子,处处都有老爹被生活“追杀”的痕迹,哈哈。经历,只有它成长为你的一部分,沉淀在你内心深处,才会以敏感的观念力和想象力的形式变成你的能力。
那段漂泊,有女儿同行,想不明白的问题,只要拥你入怀陪你玩耍,就让我们回到初心,看清自己的不足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无数的清晨与月夜,妈妈和你共读,我在阳台和窗前与克里希那穆提、茨威格、泰戈尔对话,“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泰戈尔) 满14周岁的女儿,这样的心境,你懂!
事实上,每个流浪之处都是驻地,我们必须明白,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只存在于此时此地此身!那个外面的世界并不存在,所谓外面的世界,实则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对生命的洞察。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常态是琐碎、平淡,甚至夹杂着若干种艰难与狼狈,如果不直面现实生活的一切,那个“生活在别处”就是逃避的托词,“别处”就是自我欺骗的乌托邦。把琐碎变得有诗意,把平淡点衬些浪漫,艰难之处依然禀持信念与理想,面对狼狈尴尬大气地自嘲一下马上放下,消沉不超过5分钟,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可控标准,也是对生命神圣感的尊重。
亲爱的女儿,对你而言,诗意的生活就是活在当下,最好的状态是保持单纯!单纯,是多么美好的状态,但在市侩哲学里竟然是一个贬义词,望你不被蛊惑。一个内心单纯的人,生活的核心是思考与创造,绝不是对他者的抱怨;一个内心单纯的人,思想意识里是责任和贡献,绝不是斤斤计较的个人权益;一个内心单纯的人,表现的是对原则的坚守和对真理的追求,不是整天凄凄艾艾关注人际关系;一个内心单纯的人,懂得生命是一次感恩之旅,爱自己,也爱别人。是的,我亲爱的宝贝儿,单纯的人是强大的,你不会去在意回答老师提问时别人的眼光,你在意的是自己的理解对不对;你不会在意自己承担的多与少,你在意的是自己做得够不够好;你不会过多的纠结是这样好还是那样好,你的言行自会出于本心,真诚待人……
单纯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只因单纯的人看待问题简单化,少主观,抓本质,不无端地消耗自己有限的生命能量。你善良,自会有善良人与你成为伙伴;你真诚,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待你以诚;你坚持做自己,自会有人成为你的诤友或者生命良人。“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此境界也。
永远做一个自信的人,我亲爱的宝贝儿,切记,自信不是一种姿态,自信是一种能力。它来源于你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每一次完成任务的小小成就感,那些外在的鼓励只是助燃剂。之所以说自信是一种能力,因为它不是主观上无缘由地相信自己行(那就是自负了),自信的背后是自我管理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是对尽心尽力尽职之后的行必果的可控。自信是一种能力,还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自信的表现在于有勇气自我否定,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能够接受外在的批评,在自我反思中调整自己的行动。
单纯与自信,是你生活于此时此地此身的左右手,是你感知幸福能力的来源,是你敲开自己生命宝藏的两块砖石,拥有两者,你自会在这个浮躁的大时代里保持专注。
3.做一个有智慧的读书人。
人类一直都是结群而居,但在人性的本质上是孤独的。幸亏有了书,幸亏我的宝贝女儿酷爱读书。
14周岁的你,不再需要我为你选书,我只要向你开放我的藏书,把你带到书店、图书馆即可,你自会与对你口味的好书不期而遇。是的,我们要制造这样一种美妙的相遇,像遇到一个故人一个好友一样,与一种思想相遇,与先哲对话,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命运里发现另一个自我,在伟大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机制下,让时空的低语穿过心灵,感同身受,砺练心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别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个体的精神发育史。
通过阅读,你要知道:学校的学习不是全部,那只是人生学习的一小部分。
通过阅读,你要感悟:课本不是世界,世界才是课本。
书架是丛林的最直观的比喻,面对丛林里巨多选择,我们将如何下手?读书要求量吗?要求速度吗?这个问题应该需要不短的文字来讨论,我等待你择机与我交流。我今天想要和你交流的是,丛林中的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个时代的样本,你如何去观察它,研究它,有什么发现?
是的,把读书当成旅行绝对是一个奇妙的比喻,这意味着读书和旅行的本质都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旅行需要统筹能力,更需要体力。阅读也需要付出体力与思考上的艰辛,但这样的付出带来的日有所长的思考力,这便是阅读者的尊严。我有两点体会与女儿分享。
(1)读一本书,要读出广度、深度。
何为广度?一个旅行者要有基本的地理常识(地形、地势、地貌、植被、气温等),人文知识(历史演变、文化、风俗等)和基本保障(衣食住行以及紧急救护知识等)。读一本书,到自己未知之处要及时补课“给氧”,比如你在读《达芬奇密码》时里面提到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化圆为方和四色猜想等,你自然要查阅各类资料或者问老爹我把这些概念弄个究竟,使之不成为你的阅读障碍。再比如你读《三体》会遇到黑洞、引力波、熵和量子通信等物理概念,当然应该马上把这些名词的含义弄清楚,实在生涩也要大概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才能进入情境。很显然,每一本书都是一条线索,没有广度的阅读将无比单薄,孤立地看一本书,知识就没有生长点,更无法得到方法论上的训练。
何谓深度?你到泰顺看过廊桥,为什么整座桥的部件不用一颗钉子还能完全对接?为什么木桥能够千年不腐?为什么桥体要漆成红色?为什么桥的使用频率越高反而越结实?如若没有这些疑问,那这样的旅游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感叹:看,好大一座红木桥!阅读也是一样,我会为你在读完《达芬奇密码》后提出“天主教的苦修和血腥的杀戮与教旨严重相悖,为什么还会发生?宗教信仰都是正义的吗?”的提问点赞。我也为你在看过《百年孤独》后对拉美历史有强烈的了解愿望,并从故事和写作手法上把这本巨著看成是外国版的《红楼梦》这样的想法叫好。这一观念恰 好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手法。把一个问题变成一口井或一眼泉,就走向了专业化阅读和研究之路途。
(2)读一本书,要输出你的思考记录。
如果简单地把阅读理解为信息输入的过程,那么写作则是输出过程。写作的过程是理解、思考和质疑的过程,通过写作,让自己的观点越来越明朗清晰,让自己的思考持续并深入。写作是一个对已知进行梳理与检索的过程。写作是一个深刻地自我对话的过程,它有着无可替代的自我教育功能。
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只读书而不书写,久之则成为一种消遣,虽然这不是什么坏事,但这并非真正的读书人,更谈不上是有智慧的读书人。而那些把书读出名堂的人,都有记笔记做批注的习惯,那是思考的痕迹,那是点滴积累的可视化过程,那是精神成长发育的坐标,那是智慧产生的地方。
亲爱的女儿,读一本书和做一个科研课题的过程是一样的,你一定会做到这两点:读书要读出广度和深度,读书要有思考记录。做一个有智慧的读书人!
4.终生爱上运动。
从自己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的多样与独特,作为父母,我们并未给你一个高强的抗敏体质,也没有传递给你优秀的运动基因。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让体质由弱到强,通过有规律的运动调动人体强大的自组织自适应性,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因为,我从小就身体虚弱,经过多年长跑之后的变化让多年不见的朋友们大吃一惊,你能从咱家的照片中看到这一变化。
从已知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常识看,运动促进大脑内啡肽的激素水平会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运动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为之带来丰富的葡萄糖作为能量,同时还能带来氧气吸附遗留下来的有害电子;运动也能刺激蛋白的生成,使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为敏锐。运动能让我们在学习时有更强的抗疲劳能力,运动是改善情绪的良药,让我们的心态更健康。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更易产生悲观、负面甚至攻击性的想法,因为身体是心灵的承载,二者有极强的相关性。人通过运动一点点来塑造自己,从肉体到头脑。这是后天努力的伟大之处,也是我最直接的生活体验。
那些年大量的户外活动,说明你一直都是喜欢运动的孩子,你也的确得益于由此带来的感知觉的发展。即使现在学习任务多了,时间少了,也一定要坚持运动,这个时间不能压缩,现在是,将来上大学、工作、成家之后也不变。唯如此,你才有心力在学习及工作之外去做公益,从另一个维度来提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这是最伟大的行为艺术。
你9岁那年500KM徒步感悟“我能走多远,不要问我的脚,而是问我的思想和我的心。”老爹一直引以为傲,我经常感觉在不同的场合又听到了那朝阳下的宣言,可见你的表现对我内心的冲击力之大。坚持运动,我们依然全家总动员,除了获得一个好身体,相信你会对挫折、超越、突破、极限、意志有更为直观、深刻和无可替代的个人解读。
下笔千言,难尽心意。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是以为记,感谢有你。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