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论亲朋好友,还是我的学生朋友们,我都提醒大家要重视学习计划。事实上,在无数次的公益讲座以及教师培训中,在讲解计划这一块的用时都会超出我的预期。
我自己在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上最顺手的工具是:包含4个维度的计划表。
◆时间——从几时到几时。精确到分钟,划分时间的单位越小则时间的利用率越高。
◆内容——具体要做的事。比如要看一本书,具体到是什么书的哪一部分内容或哪一个章节。
◆方式——用什么形式去做。要有行为动词,精确化的行为指令让人不犹豫。
◆目标——做到什么程度。有一个目标迁引,相当于是建立了一个反馈机制,让人更有效率和成就感。
真正去践行的朋友会发现,操作起来其实经想象中容易得多。有很多人已经把这个四个维度的计划表变成了自己称手的工具,但也有一部分人的困惑是“我做了计划表,为什么完不成”,这个问题往往出在内容安排上,忽略了“时间宽松,任务轻松”的大原则。
但即便如此,一个未完成或完成有限的计划也远胜过没有计划,这就是著名的蔡戈尼克效应。
不过,针对提出的疑问,我近期发现了一个必须要提的现象。有的学生的计划不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经常变化的,这样的计划很难高效。
我侄子的计划表
因为,在计划的初期是可以有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和磨合的,但这个期限一过,计划应该在大的时间框架内相对固定,这才有易于形成神经通路进而成为习惯。也就是说,计划确定下来应该是周期相对长一些好,比如月计划或周计划,而所谓的日计划,实质上只是内容等的微调,严格来说,把日计划称为“一日清单”更合适一些。
02
关于计划或者说时间管理,近期有一个非常新的实验,是由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蒂姆·哈福德做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制定计划是两种方式:
◆只记录严格确定了时间的事情,比如和医生的预约、航班以及商务会议,其他事情灵活安排。
◆事无巨细,无论大事小事都计划好,一个时间段安排一个任务。
你觉得这两种方法哪个效率更高呢?
研究人员找来三组大学生学习一门短期课程,学习计划的安排是这样的:
◆一组根据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来安排学习
◆另一组以月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
◆还有一组每天都制定学习计划
按照研究人员的设想,肯定是后两组制定了学习计划的学生表现更好,而每天都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肯定又比按月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表现好。但结果表明,按月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是表现最好的,每天都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表现反而是最差的。
03
这是不是和你的认知有严重的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每天制订学习计划太花时间和精力,大部分学生迟早会放弃这种做法。
比如,有一位高中生朋友每天都写一个详细计划,持续写了60天,还都发给我看过。我和他讲,要么你就采用柳比歇夫的时间—事件记录法,要么马上停止这样的计划,而是以周为单位把时间固定。因为他在每在的反思中都提到,光在计划上花的时间就在30分钟以上。天天如此就一定有浪费时间的嫌疑了。
第二,一旦没跟上日程表的进度,就会感到失望,并且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哈福德教授分析说,每天制定学习计划总是跟不上进度,是因为生活中总会发生突发状况。一个太过具体的日程表是容不下这些突发情况的。对于成人来说,这个好理解。但对于学生党来说,所谓的突发状况是: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点,某一学科作业突然增多,各学科之间出现了强弱不平衡等等。
哈福德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做计划的时候,要宽松一点,留些余地给突如其来的麻烦,也留些余地给突如其来的机会。
04
计划,弄不好可能会成一个陷阱,太粗糙了不好反馈,一点儿焦虑感也没有则失去了学习质量;太细致了以致于完美主义倾向,则压力水平过高,纠缠于细节之中而忘记了计划的目的。
计划,不只是一个做法,它应该是基于认知水平并最终可以提升认知能力。
配图:Tumblr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玩和学、权威、奖励、正强化、梦想、WOOP思维、早恋、情感、嫉妒,考试,歌德,德鲁克,费曼,坚持,成长型心智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高效学习的密码》: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