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机——我已中毒,哪有解药?

2018-01-15 刘锐锋 内德福教育 内德福教育

本篇主要和青少年朋友们谈一谈,如何摆脱手机依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可控感。家长朋友们可以阅后转述。

如果孩子尚小,可参考:孩子沉迷手机,问题出在哪儿?

如果孩子是初高中生了,可参考:孩子已经沉迷手机,赶快“约”起来

Chapter  1


几年前,受邀到霍林郭勒市一所高中做学习方法讲座。结束后我收到一个高二学生发给我的短信,他说这是他高考前最后一次使用手机,把这条短信发给我的意思是作为承诺与见证,他把开机时刻定在一年后的6月23号,也就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并把他的高考成绩告知我。


非常遗憾的是,同一年我在江西南昌的公交车上把手机“送”给了小偷,相应信息资料尽失。我不知道当初发给我短信的人是谁,也遗失了联系方式,不知道他是否真的遵守了承诺,也不知道他是否设法联系我而不得。这是一个不知结局的遗憾的故事。写到这儿,我“异想天开”一下,这一篇微信说不定会是一个潜在的机缘。


这个故事的发生,是因为在讲座交流的现场我特别用“和手机、电脑和IPAD谈判”为分主题,强调了电子产品对学生党的学习心理、认知和行为等的影响。这名学生听在心里了,并真的采取了行动。


那一屏短信,可以证实这个孩子的上进、正向,而且一定会有行动。一个动作,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另一些可能。


在看这个故事,或通过家长朋友转述的初、高中生朋友们,你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自我认知能力,具备这种自我突破的勇气和成长型思维?


Chapter  2


关于电子游戏的原理,是我近几年才想明白的事。在我深入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我的一个学生以桌面游戏开发起家,拥有150万用户,但是他不让自己的孩子玩电脑桌面游戏,更不让孩子们玩自己公司开发的游戏。


我认识的游戏产业的从业者,基本上是把这个行业当作短期淘金的平台。他们并没有从游戏本身获得多少快乐与成就感,而是把精力放在心理甚至人性的研究上,放在如何收割玩家注意力的大市场上,几乎没有人说要把游戏开发当作自己的事业,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沉迷到那些桌面或手机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他们把这个事情看得足够清楚了。这是不是令人寻味?


和我同龄的朋友们一定用过Flashget下载软件,这个神器早已经销声匿迹了,只因研发天才侯延堂先生开发了这款软件之后,长年沉迷于魔兽世界,导致软件迟迟不更新,把机会全然留给了迅雷,今天你再也见不到Flashget了。


另外,虽然我们的生活已经处处离不开IT产品了,但研发这些产品的硅谷精英,如eBAY、谷歌、苹果、雅虎、惠普等公司的高级主管们,却把孩子送到没有电脑,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原始”学校,让孩子的学习回归纸和笔。他们恨不得全世界都用他们的产品,却不让自己的孩子依赖于自己的产品,他们在子女的教育上,信奉的完全是另一套:教学是人性化的体验,对于在校学习的孩子,我们的科技只会让他们分心。


你看看,这诡异不诡异,荒唐不荒唐,扎心不扎心?


关于“为什么玩游戏会上瘾”,我今后有机会详细给大家分析。你也可以先看看我前一段写下的相关文章,这些是从脑科学和学习心理学出发,探讨大游戏观大学习观的。(文末有链接)


Chapter  3


那么,我已经游戏成瘾、手机依赖了,怎么办?


上面那几篇我以前写的文章,意思是说从学习行为和心理学上看,游戏和学习是没有区别的,或者说这个区别是人为产生的。目的是,我们要建立大游戏观的概念,一切皆游戏,一切皆学习,通过认知提升心智。


玩,也是一种能力,甚至现在有一种“游戏力”的提法也正在被接纳为主流观念,而提出这个概念的劳伦斯·科恩是当今顶级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而对于大人来说,工作也能当游戏来玩儿。”这是一种大游戏观下的认知聚焦,恰好能解释:高成就的背后一定是高兴趣!你千万不要以为,游戏力就是指玩手机游戏的能力,哈哈哈~


所以,我无数次地在面向初高中生的讲座中提到三个等式:困难=成长机会”,“挫折=存折”,“解题=智力游戏。我们正应该通过这些信念,宁要这些延迟的奖赏,而警惕类似于来自于手机游戏的即刻满足。在这种认知前提下,学习也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游戏,成了就是通关,没成之后的努力就是继续攻关啊。


把学习、游戏严格分开的人,靠意志力做事,有了这种分别心,则一会儿地狱一会儿天堂,承受分身与耗能之痛。我们要看清这样的现象,更要警惕这样的认知。我们对学习和手机的态度,是可以自我塑造的,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内心不会为此纠结。


Chapter  4


作为学生党,很多时候,我们迷上手机游戏是因为我们想补偿长时间学校学习的辛劳,而这种补偿,更因为我们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让自己体验快乐。


我见过很多学生朋友,到周末了就疯狂使用手机——手游及各种社交APP,也有和同学相约到网吧联网打大型游戏的。我用疯狂来形容,是因为那一刻他们忘掉了全世界,全身心长时间把心血投入其中,结果,接下来上课的一周都成了“病猫”,要好长时间才缓过来。这已经到了伤身、伤神的地步了,这也违背了游戏的精神啊。


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你的精神世界里缺少建构、缺少发现。在我积累的大量的访谈里,绝大多数人内心并非期望如此,当时只是一念之差,疯狂沉迷的快感过后是空虚、自责、羞耻甚至罪恶感,进而要受到很长时间焦虑的折磨。


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在手机游戏之外找到有意思的事、快乐的事、对身心健康更好的事,通俗地说,就是心里太空,才被手机游戏抢占地盘。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一场正式的自我发现之旅吧。


Chapter  5


请你静下心来,坐在自己的桌前,铺好一张纸,拿起笔。用5分钟思考一个问题:除了手机、电脑游戏之外,还有哪些活动能带给我充实感和快乐?


◆ 看书(文学作品、漫画、科普、时尚杂志…)?

◆ 和同学一起进行球类活动(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或网球…)?

◆ 周末到影院看一场电影?

◆ 陪父母亲逛街?

◆ 结伴骑自行车?游泳?HI歌?

◆ 做各种手工活动?

◆ 练习吉他(或别的乐器)?

◆ 其它的自由技艺……


之所以给你5分钟时间静思,是让你能脱离过往的经验体系,跳出自己看自己。哪怕有些活动你从未尝试,只是此刻有一点儿心动,那也没关系,这正好是发现自己的机遇。


这样的机遇和你偶然之间被动陷入手机游戏是一样的,可能都是不期而遇,而此刻你要寻找新的机遇跳出来,这个机遇是如此地珍贵!


这两种机遇不同的是,一个是你被动接受的,而此刻,你是主动发现的!


Chapter  6


哪怕你能写下的不多,没关系。我们不只是从已有体验中去寻找,还要主动去想象和建构,要不,我怎么把这个过程称为发现之旅呢?


你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会继续给你一些提醒:


1
建构更多兴趣


比如阅读、艺术、运动、棋类等,哪怕有些看起来“不太入流”,都没有关系。我的孩子好几年都特别喜欢收集书签,和从河滩捡来的石头,我觉得很好啊。


2
寻找自己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有的人之所以放不下游戏,是因为他在学习、生活中感觉自己做得一塌糊涂,认为谁都瞧不起他,但游戏玩得棒得很,就从这里得到优越感和自信,这其是一种典型的僵固型思维(对这个概念感兴趣的,可以后台用关键字查询或菜单检索查看)。


实际上,任何人的优点都不止一个,要去发现和挖掘。我认识的一个喜欢集邮的孩子,他的着迷让他成为各方面都很博学的专家,大学还没毕业就拥有了一个估值极高的邮票交换网站。乐趣变成志趣和事业,他从集邮和通过邮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优越感和成就感。


3
对自己讲规则,越自律越自由


玩游戏可以,但要有时间概念。举个例子,你可以给自己设定,只在周末两个小时使用手机或玩电脑游戏——周六和周日下午4~5点。但是过了这个时间,其他时间都不能玩,不能开电脑也不能上网。(作业中涉及到的用网络查资料的,请家长帮助,仅限于查资料。)


更靠谱的做法是,和父母一起对自己“约法三章”

◆ 一周什么时间玩?

◆ 一次玩多长时间?

◆ 在哪里玩?

……


这些问题都要白纸黑字明确,主动和父母亲谈监督——相信自己的人一定都会这样做!


◆ 手机主动交由父母代管

◆ 电脑要放在家里的公共区域

◆ 超时了怎样接受处罚

◆ 可以争取节假日的加时奖励

……


能够赢得父母的信任与支持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所以,不要等着父母和自己谈判,要主动先和自己谈判,然后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方案,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否则,你总觉得父母的建议是强制,父母的好心是不信你,结果一定是不欢而散,从此出现信任危机。


如果你在这个问题上让父母信任,那么,此后你无论做什么事,父母都会成为你坚定的支持者,只因为你是一个自我管理的高手!


4
初期要高频总结

这是能够让你坚持下去的保障系统。从人的心理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自律值几乎是定值,每一次诱惑与摇摆,都会让我们的自律值速降。这是商业帝国的秘密,这个领域是把心理科学用得最好的领域,你说扎心不扎心,尴尬不尴尬?


所以,我们不妨做得彻底一些,在约定好规则初期,至少要以周为单位进行总结,必要时以日记的形式来进行行动记录,通过形成习惯来稳固认知。


我经历的那些不成功的案例,那些同学前三点都做得非常好,但某一次受到诱惑没把控好自己,在取得父母的信任的情况,还是出现过偷着玩(借同学的手机,半夜在被窝玩)的现象。那种负罪感带来的内心矛盾和煎熬,会让他们在和父母、同学交流时刻意反叛、情绪失控。



Chapter 7


说得狠一点儿吧,真正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真正有勇气改变自己的人,不会因游戏而失去了自控力自受毒害,更不会被反智文化的温柔之吻暗杀。


关于游戏与学习的观念的链接:

游戏和学习有分别吗?

让孩子像沉迷游戏一样爱上学习,是可能的吗?(1)

让孩子像沉迷游戏一样爱上学习,是可能的吗?(2)

再说游戏与学习

再议玩和学

下篇再谈:为什么玩游戏会上瘾?


配图:Tumblr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玩和学、权威、奖励、正强化、梦想、WOOP思维、早恋、情感、嫉妒,考试,歌德,德鲁克,费曼,坚持,成长型心智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高效学习的密码》: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